课题学习资料(王晓红)
时间: 2012-02-15 作者: 浏览次数: 1933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 文献 名称 (网摘地址) |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作者 | 佚名 | 时间 | 2007-4-11 | |
| 摘录 | 奥尔夫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原本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没有困难和压力自然获得。因它接近大自然,所以是适合儿童的。而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即兴地去进行表现,这种表现的产生是内心需要即是从本能中被诱发出来的。 1、将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体现奥而夫音乐原本性的原则。 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而节奏做为语言、动作、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就是入门的先导,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如在《介绍我自己》的游戏中,教师用匀速的鼓点做为掌握速度的标准,让孩子们以一种均匀的速度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会很惊奇、很有兴趣地进行游戏。开始他们可能会越说越快,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就可以匀速说出自己的名字。而匀速是培养幼儿自控力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它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序。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让幼儿有节奏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2、将孩子日常生活的动作,融入音乐教学中去,体现原本性原则。 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他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直觉的体验、经验获得,这是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的。因此,结合动作进行教学活动是很适宜和重要的。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动作,无论是简单的走跑和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些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等等。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每个儿童都能自然地使用。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的。如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孩子们就是通过做声势掌握节奏的。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打出歌曲节奏。例如:当唱第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的快,跑的快”,孩子们不约而同用了跺脚,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捻指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它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不是结果。即兴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当时创作出什么音乐作品来,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引发幼儿兴趣,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随机教育处处可见。如:课间活动时,可利用拍打桌面做节奏训练。教师先说一首熟悉的儿歌并配上相应的节奏,带领幼儿做数遍后,可让幼儿做“领头人”。幼儿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各不相同的内容,有儿歌、童谣、唐诗等。孩子们在拍桌面时,在老师动作的暗示下,会由重到轻直至配合儿歌声调的缓急,有轻有重地拍击桌面。这也为打击乐器的使用做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而此类活动还可以在擦桌面、站队等日常生活活动中使用。 三、将各领域教学内容与音乐教学相互渗透,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对以体验过一切的人,才能真正被理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奥尔夫的实践性原则。幼儿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并接受音乐教育,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而在教学活动中,则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戏剧表演以及其它各领域知识的渗透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如在《报纸的游戏》中,以“新年联欢会”做内容主线,幼儿先找到自己的“座位”{报纸},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发挥想象以“报纸”做表演的乐器并探索报纸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幼儿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然后即兴创编出节奏来,最后启发幼儿利用报纸玩各种游戏。活动中通过空间移动、记忆、探索、即兴创编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幼儿的实践和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而在上面的例子中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四、将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做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充分体现奥尔夫教育的民族性、国际性原则。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多是采用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教材,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和我国音乐有着极大的亲和性。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民族音乐作品,却往往是经过口头传唱、老幼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性作品。它手法简洁、旋律优美,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丰富的知识。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博大精深,我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在奥尔夫器乐、戏剧等方面还没有涉足,我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深刻地领会其体系的精髓,用以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努力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具有创造力、独创性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 |||||
| 推荐 原因 或 学习 感想 | 新颁布的《纲要》在艺术活动领域里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即兴性、灵活性、创造性恰恰与新《纲要》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正是现如今的幼儿园教育所缺少的。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让孩子在玩中学,教学性与游戏性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无论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或是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开展活动时,都是和具体的游戏相结合,互相穿插渗透进行。这样的游戏教学氛围,能极大的调动孩子的参与性,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促进学习,激发想象,畅游音乐的海洋。 | |||||
| 摘录者 | 王晓红 | 资料重要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