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小班创新案例研讨活动2013、6
时间: 2013-07-10 作者: 浏览次数: 1965
奥尔夫课题教学活动记录
| 活动内容 | 小班奥尔夫音乐《小老鼠》 | 日 期 | 2013、6、14 |
| 活动目标 | 1、练习强、弱力度的控制。 2、初步感受二声部。 3、学习控制身体行进的速度。 | 班 级 | 小二班 |
| 活动准备 | 呼啦圈、奶酪、蛋糕图片手鼓。 | 执教老师 | 方萍 |
| 活动过程 | 一、引导说白节奏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 ▲ ▲ ▲ ▲ ▲ ▲ ▲ 1、念说白节奏并配合手鼓敲奏,引导幼儿跟着手鼓拍手,(要求幼儿不念只拍手)2、等速度稳定之后,请个别幼儿在刚才拍手的地方,改成跳跃的动作。 3、请全体幼儿用手指听手鼓在腿上跳。(跳得好的小朋友下次请他站起来真的跳) 4、请部分幼儿听手鼓跳跃。(分组) 5、再次听手鼓跳在肩膀上、头上。 二、跳呼啦圈,稳定第二声部的节奏。 1、老师示范听手鼓声音跳呼啦圈。 2、请个别幼儿跳呼啦圈。(提醒幼儿听手鼓声音) 3、再次请幼儿跳呼啦圈,请幼儿听听老师再念什么?(口念:奶酪、蛋糕、奶酪、蛋糕……) 4、老师把卡片放在呼啦圈旁边,请幼儿一边跳呼啦圈一边念, 三、感受二声部 1、将奶酪、蛋图片纸贴在黑板上,引导幼儿看图念“奶酪、蛋糕”(提醒幼儿轻轻念) 2、教师指着“奶酪”与“蛋糕”帮助幼儿口念说白节奏,稳定后老师带入儿歌小老鼠,形成二声部语言节奏。 3、请幼儿拍手、拍腿念说白节奏,老师念儿歌,形成二声部的语言节奏。 | ||
苏州大学幼儿园
苏大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课题)
| 活动时间 | 2013、6、14 | 参加人员 | 马静娴 陈锋 邱燕 顾晓红 王晓红 方萍 陈玫 季建红 |
| 活动内容 | 评析小班奥尔夫课题创新课例 研讨活动《小老鼠》 | ||
| 活动过程 | 邱燕老师: 这是我们小班的第一次创新奥尔夫课例 ,特别是对小班老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今年是小班老师第一年接触奥尔夫音乐教学,先前没有足够的经验。那我们今天开课的方老师是老教师,所以对活动把握,环节的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现在先请方老师来说说她此次活动的设计意图 和课后感觉。 方萍老师: 这是我的第一次自创奥尔夫音乐教案,因为是第一年上奥尔夫音乐活动,所以我就根据我们教材上的《小白兔》二声部教学,选取了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小老鼠》来创编了这个二声部练习的活动。整个活动的效果,感觉稳定节拍这一点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好,活动中准备的圈少了一些,只能一组玩,跳圈多一些,会更好些。 彭容老师: 方老师活动设计巧妙,整个活动主要是重拍和二声部练习。跳呼啦圈的环节特别好,从拍手感受重拍,再到跳,到跳圈,特别有层次感。有些建议:1、重拍处可以延长些,更突出,念得响一点。 2、是否可以拍手减少,一句一拍。 陈允诗老师: 我觉得玩呼啦圈环节很好,身体乐器,用呼啦圈来强化重拍。圈多些会更好,让更多的幼儿参与。疑惑:前面鼓声敲击和孩子的跳跃是不同时的,是否需要老师的语言提示。 顾晓红老师:其实不需要老师的语言提示,只要念儿歌就可以,念了儿歌幼儿心中就有节奏,他就知道什么时候跳了。方老师的最后一拍,快乐,教师可拿出来练习一下。活动的最后有些仓促,以游戏的形式结尾应该会更好。 王晓红老师: 整个流程流程,呼啦圈,控制行进速度,幼儿参与地少了一些,整个活动用一个故事的串联会更好。 陈玫老师: 选材很好,奶酪、蛋糕很符号化。方老师在做腿上重拍时有个小动作,不太正确,幼儿跟着学了,要注意一下。 王秦老师: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方老师上课的。有一些疑惑:跳的时候是重拍吗?怎样可以让重拍更突出,如拍膝盖拍好后手放在膝盖上是否更能让孩子稳住节拍。孩子第一次错的地方要纠正过来,特别是在第二次要提出要求。 季建红老师: 儿歌适合小班,步骤一步一步从简单开始,加一个从身上、手臂上会更形象一点。和老师一起二声部后,可以幼儿分组二声部。 记录人:邱燕 | ||